查看原文
其他

《中国教育报》头版报道!破译“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”人才培养密码

刘盾 华南理工大学
2024-09-08


一直以来,华南理工大学坚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“华工模式”,为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强国提供着源头活水。这其中,学校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支撑,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——新能源汽车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,占据了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“半壁江山”。


华南理工大学是如何以“智力引擎”为新能源汽车加足马力?何以被誉为“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”?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密码何在?《中国教育报》记者为此深入学校采访调研,相关报道今日在《中国教育报》头版刊出。



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“造车新势力”中,华南理工大学可谓人才辈出——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、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等相关企业负责人及众多业界高管、技术骨干都是该校校友。

  

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整车制造、汽车部件等多个关键环节,与该校有着密切关联的企业构建起一张产业图谱。

  

这背后是华南理工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设汽车专业,深耕车辆工程人才培养和汽车科学技术研究的长期探索和实践。

  

进入新时代,华南理工协同政府、产业,合力打通师资力量、专业课程、实践能力等环节,营造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立体化新生态,着力培育适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,以科技创新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。


布局交叉学科应对汽车“新四化”

  

华南理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李巍华发现,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,但部分高校汽车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及时转型升级,“单纯以传统机械为主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,已经无法满足汽车‘新四化’所带来的新需求”。

  

华南理工大学教师在汽车实验室指导学生


“新四化”,即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、共享化。汽车产业变革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,人才短缺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建圈强链的关键痛点之一。李巍华具体解释说:“IT背景的人才,不懂车辆的系统结构与控制逻辑;而车辆专业人才,难以融通电子信息、计算机系统与人工智能知识。”

  

“相较于传统汽车行业,新能源智能汽车对具有跨学科、跨行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十分强烈。”华南理工党委书记章熙春说,在2008年,学校就整合机械工程学院、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、汽车工程学院优势资源,组建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,加强学科交叉创新与专业跨界融合。

  

如何发挥学科优势,打好“组合拳”?这是培养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人才的重要突破口。华南理工坚持“全面规划、突出重点,促进交叉、形成特色,优化结构、协调发展”的建设思路,以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为引领、优势学科为主干,融合人工智能、信息通信、大数据等多个学科,新开设智能车辆工程专业,培养在车辆先进智能技术、信息交互技术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。

   

校企共育新能源汽车人才


在校期间,华南理工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程仁杰就跟随导师,做过不少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科研项目。受益于学校产学研深度融合,程仁杰在找工作时脱颖而出,顺利入职小鹏汽车。


“培养汽车行业人才不能闭门造车,必须走出象牙塔,强化跨界与合作,建立协同育人机制,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。”章熙春说,学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强强联合,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、开发新课程等,把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企业需求侧进行全方位融合。


华南理工教务处处长项聪介绍,为提升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,华南理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在修订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时,都会邀请广汽、一汽大众、东风日产等车企技术负责人以及车企校友参与。在企业专家建议下,车辆工程专业不仅保留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,还增加汽车电子、智能汽车等相关课程,及时将新技术、新工艺等融入课程内容,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,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,培养方案两年一小修、四年一大修。


针对车辆工程领域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演进趋势,华南理工在车辆工程等专业,推行“五位一体”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。广汽集团、亿纬锂能等企业从培养方案修订、企业专家上讲台、毕业设计指导、赛车设计指导、毕业生质量评价等5个维度,深度参与汽车专业相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。


在智能时代,汽车企业数字化程度高,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?华南理工联合广汽研究院等产业界、行业界知名企业,建设包括智能出行、人工智能在内的7个未来创新实验室,共同打造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实践平台。校企创新“产教—竞教—产学—产研—科教”融合模式,引导学生深入接触和应用先进的汽车技术,做中学、学中做,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。


华南理工还通过组建方程式赛车队等方式,搭建多学科交叉的学生科创团队。学校还通过竞教结合、项目驱动的方式,培养学生从事汽车研发、制造、测试、管理的综合能力。从整车到电池到电控,从企业家到科研院所高级研究人员到一线工程师,华南理工的毕业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多个环节上贡献才干。


创新引领助推产业驶入“快车道”


动力电池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“心脏”。华南理工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与宁德时代强强联手,在超精密智能制造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研发,致力于提升动力电池极片涂布的一致性,提高动力电池制造的质量、保障产品安全。目前,该技术已经应用于新一代动力电池生产。


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,华南理工就开展汽车电动技术的研发。学校很早就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了电动汽车研发、生产和推广的生态。得益于产学研合作的传统,学校在新能源汽车的多个技术路线上均有深厚的技术储备,对产业的走向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。


 “学校努力把科研项目立在时代前沿,解决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,为行业转型升级、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”章熙春介绍,学校诸多优势学科通过学科交叉等多种形式,参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研发,着力破解核心零部件、电机、电控等事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“卡脖子”问题。


目前,车用氢燃料电池大多属于低温燃料电池,工作温度相对较低,与环境温差小,导致热管理技术开发难度大,怎么办?华南理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袁伟带队,在综合分析燃料电池电堆以及系统零部件散热特性的基础上,结合实验和仿真分析手段,开发了基于单向热管的被动式高效散热模块。


如何将实验室里的成果,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推动源头创新与产业应用正向循环?华南理工发挥学科优势,深化“政府+大企+大院+大所”合作,搭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大科研平台。学校建立汽车零部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,聚焦“痛点”加大攻关,为新能源汽车产业“加速前行”注入新动力。


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

信息来源:中国教育报

记者:刘盾

通讯员:黎鉴远 邹浩

微信编辑:鲍恩

初审:鲍恩

二审:卢庆雷

终审:邹浩


华工原创,版权所有

若需转载,敬请联络

邮箱:hgxcb@scut.edu.cn


教育部部长怀进鹏《人民日报》撰文:深化教育综合改革

19金+冠军+集体奖!华南理工在这一赛事中高歌猛进

关注!2025年推免生预报名来了!

华园夏日壁纸来袭!还有限定版“雪糕”!

“分享”“点赞”“在看”,记得一键三连哦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华南理工大学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